沙盤游戲療法起源于英國,受《地板游戲》的啟發瑪格里特?洛溫菲爾德在自己的兒童診所放置一些玩具模型和兩個可以放沙子和水的托盤供兒童玩弄,并將此游戲命名為“世界技法”。之后受到全世界心理學家的關注,卡爾夫將“世界技法”與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中國的《易經》和陰陽五行的思想以及周敦頤的新儒學的整合性哲學融為一體,將其取名為“沙盤游戲療法”。
沙盤游戲治療的相關理論主要有投射理論、能量理論、心理檔案。20世紀90年代,沙盤游戲療法引入中國廣東,最早是應用于幼兒園主要輔助兒童心理教育實踐,然后擴展到小學、中學乃至大學。隨后,沙盤游戲治療在公安、邊防、監獄學校與醫院等機構不斷展開。
心理沙盤初學者學術研究可以參詳以下著作:
《用手來理解》 伊娃·帕蒂絲·肇嘉
《沙盤游戲在邊緣型人格障礙治療中的應用 》維托·拉·斯貝納
《物質與精神:一種可行的療法 》安德瑞納·納瓦恩
《抑郁的兒童》 斯塔法努·瑪瑞努西
《兒童的自性和家庭原型 》弗朗西斯克·蒙特奇
《沙盤游戲治療中的意象和分析關系》 威爾瑪·玻思歐
《青少年發展過程中死亡與新生的祭祀 》羅倫佐·比格納米尼
《時間意象:在公共戒毒所的新起點》 馬塞勒·莫里諾
《沙盤游戲與分析伙伴關系》 弗朗克·卡思特拉納
《論共鳴 》茹思·安曼